第246章

关灯
哪有在这窄蹩蹩的驿站办事的?但久历世事的潘印川亦绝不敢违拗掌握内阁机要的重臣于是老老实实洗漱更衣从随身的行李中千方百计的凑了一点薄礼自己捧着去朝贺上官。

     但出乎意料 “说起来我与潘世兄还曾在外务处的会议上见过一面呢想不到匆匆一别已是数年!” 两年以前外务处初建为了执行真君扩大海贸加强海防的训示特意在广东江浙及山东青岛划定了所谓的“特区”试点对外开放及自由贸易的政策。

    新政初行尤须得人;其中负责江浙的海刚峰、负责青岛的谭子理背后都有内阁高人鼎力相助派出了心腹强将空降地方要轰轰烈烈地做一番事业唯有潘印川只有潘印川区区三甲进士末流浊品出身的小官不晓得从何处蹭到了这祖坟冒烟的官运居然也被大佬钦 点为广东特区的领头人了! 这一笔擢升真是青云直上,轻轻一带妙不可言,少说也节省了十年的功夫。

    潘印川本人是恍兮惚兮云里雾里,浑然不知这祖坟的青烟是何因由,只能懵懵懂懂随着同僚入京培训,领受外务处关于“特区”的指示,记忆各种资料文件而已。

    而在两年前的培训中,小小外务处里就真是众星云集,内阁中数得上名字的大佬几乎都来看过几回,或多或少都讲过几句好话,当然也包括彼时主抓海贸的穆国公世子。

    所谓“见过一面”,还真不是虚谈。

     但如果较真来讲,这“见过一面”,也就真只是见过一面而已。

    毕竟中枢地方云泥之别,顶层的大佬随便一望,都不一定能记得下面是高是矮。

    穆氏居然能一口称呼他的名字,已经让潘巡按感激莫名,乃至于惶恐不能言语了。

    所以他小心斟酌,不敢失了半点分寸: “世子居然也识得下官,真是感愧莫名!” “其实外务处一面之缘,在下也未必就能认得先生。

    ”世子含笑道:“但翰林学士张太岳屡屡称赞先生的贤能,我耳熟能详,当然也就记忆犹新了。

    ”潘印川愣了一愣,记得自己在外务处行走时倒真与当值的张太岳盘桓过数日,彼此言谈甚欢。

    只是万万料想不到,区区几日往来交谈的情分,居然还真能凭空争取到这样大的脸面和赏识每一匹千里马都渴望伯乐,但伯乐来得太猛太快,也实在叫人害怕。

     中枢重臣的赏识是足以直飞上天的火箭;但当事人也该想想,就凭自己那几根小胳膊小腿,能顶得住火箭的压力吗? 潘印川讷讷开口了:“下官实在担当不起……” “我都还没有复述张太岳的话呢,先生怎么知道担当不起?”世子微笑起来,请潘印川坐在身旁,轻描淡写的岔开了话题:“张学士为我论述先生的贤能,最为推崇的不是文章政绩,而是先生在治河及水利上的创见,称为‘千古无双’、‘可与夏禹争先’;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在下因此而好奇万分,所以才特意等候在此,希望能向先生请教一二。

    ” “可与夏禹争先”!这句话实在是将人的身份抬得太高太浮夸,几乎有造神的嫌疑了。

    但潘印川默然了片刻,却只道: “恐怕张翰林是过誉了。

    下官至今也只是纸上谈兵,并未运用什么。

    ” 世子挑一挑眉立刻意识到了这句谦辞中微妙的情绪:虽然潘先生口称过誉貌似惶恐却绝不否认这赞扬中近乎于过激的比喻而仅仅只以“没有实践”作托辞而已换言之在潘巡按心目当中他的治水方法是真正当得起“千古无双”这四个字的;能不能与夏禹争先不好说但纵观黄河治水这千余年的历史他也未必就比前人差了什么! 推陈出新、勇攀高峰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