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年少无知
关灯
小
中
大
要知道,天朝改革开放几十年的理论的基石,就落在这四个字上面:实事求是!这不是大智慧,那是什么?
从校舍到后院,距离并不太远,路上的时间不足以让徐寅想太多。
他回到住处,打着揖进去:“梦君久等!” 原来他确实是因为有客来访,才放学的,倒是与王延兴没有多少关系。
而所谓梦君,是他的诗友,仙游人郑良士,字梦君。
此人长于五言、七言,好交游。
这次过来,不知道又带来哪些佳作。
郑良士连忙起身相迎:“只是又要劳烦昭梦,为某指正几篇拙作!” “梦君过谦!梦君佳作,某自当拜读!” 两儒相逢,少不得先要互相酸一下,互相恭维一下,然后才谈正事。
而所谓正事,却是郑良士谋求功名的一个计划:向皇帝献诗五百首。
五百首诗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像李白这样的站在唐诗巅峰的大诗人,一生中所作的诗歌,流传下来的,也不到千首。
这郑良士如果当真在几年之内能攒出五百首,那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当然了,如此速成的诗集,有许多诗的水平怕是不会太高啊。
只是揭人短的打脸之事,能不做还是不要做的好:“此乃胜事!梦君经年作诗以献皇帝,此举,实乃吾辈之师!” “昭梦谬赞,某正为此时而来求昭梦,劳烦昭梦助某完成此事!”原来郑良士也自知自己些的诗篇水平可能不太齐整,所以,选了许多来,让徐寅帮忙挑一挑,选一选,把那些还可以的挑出来,将来好献给皇帝。
如果是之前,徐寅定然是欣然应允。
不过,现在,他心里却又存了另外一份心思:这献诗之事,在这乱世之中,于国于民,又有何益? 儒家治国,儒学之用,于百姓,某过于教化,使其知礼、守序,可是,当食不果腹之时,有诗百篇、千篇又能当饭吃? 思绪之下,不觉得就有了一丝犹豫。
郑良士看在眼中,“昭梦可觉得不妥?” 徐寅醒悟过来,忙辩解道
他回到住处,打着揖进去:“梦君久等!” 原来他确实是因为有客来访,才放学的,倒是与王延兴没有多少关系。
而所谓梦君,是他的诗友,仙游人郑良士,字梦君。
此人长于五言、七言,好交游。
这次过来,不知道又带来哪些佳作。
郑良士连忙起身相迎:“只是又要劳烦昭梦,为某指正几篇拙作!” “梦君过谦!梦君佳作,某自当拜读!” 两儒相逢,少不得先要互相酸一下,互相恭维一下,然后才谈正事。
而所谓正事,却是郑良士谋求功名的一个计划:向皇帝献诗五百首。
五百首诗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像李白这样的站在唐诗巅峰的大诗人,一生中所作的诗歌,流传下来的,也不到千首。
这郑良士如果当真在几年之内能攒出五百首,那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当然了,如此速成的诗集,有许多诗的水平怕是不会太高啊。
只是揭人短的打脸之事,能不做还是不要做的好:“此乃胜事!梦君经年作诗以献皇帝,此举,实乃吾辈之师!” “昭梦谬赞,某正为此时而来求昭梦,劳烦昭梦助某完成此事!”原来郑良士也自知自己些的诗篇水平可能不太齐整,所以,选了许多来,让徐寅帮忙挑一挑,选一选,把那些还可以的挑出来,将来好献给皇帝。
如果是之前,徐寅定然是欣然应允。
不过,现在,他心里却又存了另外一份心思:这献诗之事,在这乱世之中,于国于民,又有何益? 儒家治国,儒学之用,于百姓,某过于教化,使其知礼、守序,可是,当食不果腹之时,有诗百篇、千篇又能当饭吃? 思绪之下,不觉得就有了一丝犹豫。
郑良士看在眼中,“昭梦可觉得不妥?” 徐寅醒悟过来,忙辩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