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关灯
    了很久,但终于还是塞给了他几个经卷。

     于是,又是蒋孝琬,连夜挑灯研读那几个经卷。

    他发现,那正巧是玄奘取来的经卷的译本。

    这几个经卷,明明是王圆??随手取的,居然果真与玄奘有关。

    王圆??激动地看着自己的手指,似乎听到了佛的旨意。

    洞穴的门,向斯坦因打开了。

     当然,此后在经卷堆里逐页翻阅选择的,也是蒋孝琬,因为斯坦因本人不懂中文。

     蒋孝琬在那些日日夜夜所做的事,也可以说成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破读,因为这毕竟是千年文物与能够读懂它的人的第一次隆重相遇。

    而且,事实证明,蒋孝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广博的知识、不浅的根底。

     那些寒冷的沙漠之夜,斯坦因和王圆??都睡了,只有他在忙着。

    睡着的两方都不懂得这一堆堆纸页上的内容,只有他懂得,由他作出取舍裁断。

     就这样,一场天下最不公平的“买卖”开始了。

    斯坦因用极少的钱,换取了中华文明长达好几个世纪的大量文物。

    而且由此形成惯例,各国冒险家们纷至沓来,满载而去。

     有一天王圆??觉得斯坦因实在要得太多了,就把部分挑出的文物又搬回到藏经洞。

    斯坦因要蒋孝琬去谈判,用四十块马蹄银换回那些文物。

    蒋孝琬谈判的结果,居然只花了四块就解决了问题。

    斯坦因立即赞扬他,说这是又一场“中英外交谈判”的胜利。

     蒋孝琬一听,十分得意。

    我对他的这种得意有点厌恶。

    因为他应该知道,自从鸦片战争以来,所谓的“中英外交谈判”意味着什么。

    我并不奢望在他心底会对当时已经极其可怜的父母之邦产生一点点惭愧,而只是想,这种桥梁式的人物如果把一方河岸完全扒塌了,他们以后还能干什么? 由此我想,对那些日子莫高窟里的三个男人,我们还应该多看几眼。

    前面两个一直遭世人非议,而最后一个总是被轻轻放过。

     比蒋孝琬更让我吃惊的是,近年来中国文化界有一些评论者一再宣称,斯坦因以考古学家的身份取走敦煌藏经洞的文物并没有错,是正大光明的事业,而像我这样耿耿于怀,却是“狭隘的民族主义”。

     是“正大光明”吗?请看斯坦因自己的回忆: 深夜我听到了细微的脚步声,那是蒋在侦察,看是否有人在我的帐篷周围出现。

    一会儿他扛了一个大包回来,那里装有我今天白天挑出的一切东西。

    王道士鼓足勇气同意了我的请求,但条件很严格,除了我们三个外,不得让任何人得知这笔交易,哪怕是丝毫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