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关灯
小
中
大
道之道,也就是水之道,天之道,生之道。
因此,也是李冰之道、都江堰之道。
道无处不在,却在都江堰作了一次集中呈现。
因此,都江堰和青城山相邻而居,互相映衬,彼此佐证,成了研修中国哲学的最浓缩课堂。
那天我带着都江堰的浑身水气,在青城山的山路上慢慢攀登。
忽见一道观,进门小憩。
道士认出了我,便铺纸研墨,要我留字。
我当即写下了一副最朴素的对子: 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
我想,若能把“拜水”和“问道”这两件事当作一件事,那么,也就领悟了中华文化的一大秘密。
------------ 道士塔 一 莫高窟门外,有一条河。
过河有一片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
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我去时,有几座已经坍弛,还没有修复。
只见塔心是一个个木桩,塔身全是黄土,垒在青砖基座上。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整个塔群十分凄凉。
有一座塔显得比较完整,大概是修建年代比较近吧。
好在塔身有碑,移步一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 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
王圆??既是小个子,又是小人物。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随处可以见到的一个中国平民。
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在甘肃当过兵,后来为了谋生做了道士。
几经转折,当了敦煌莫高窟的家。
莫高窟以佛教文化为主,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当家?中国的民间信仰本来就是羼杂互融的,王圆??几乎是个文盲,对道教并不专精,对佛教也不抵拒,却会主持宗教仪式,又会化缘募款,由他来管管这一片冷窟荒庙,也算正常。
但是,世间很多看起来很正常的现象常常掩盖着一个可怕的黑洞。
莫高窟的惊人蕴藏,使王圆??这个守护者与守护对象之间产生了文化等级上的巨大的落差。
这个落差,就是黑洞。
我曾读到潘?e兹先生和其他敦煌学专家写的一些书,其中记述了王道士的日常生活。
他经常出去化缘,得到一些钱后,就找来一些很不高明的当地工匠,先用草刷蘸上石灰把精美的古代壁画
因此,也是李冰之道、都江堰之道。
道无处不在,却在都江堰作了一次集中呈现。
因此,都江堰和青城山相邻而居,互相映衬,彼此佐证,成了研修中国哲学的最浓缩课堂。
那天我带着都江堰的浑身水气,在青城山的山路上慢慢攀登。
忽见一道观,进门小憩。
道士认出了我,便铺纸研墨,要我留字。
我当即写下了一副最朴素的对子: 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
我想,若能把“拜水”和“问道”这两件事当作一件事,那么,也就领悟了中华文化的一大秘密。
------------ 道士塔 一 莫高窟门外,有一条河。
过河有一片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
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我去时,有几座已经坍弛,还没有修复。
只见塔心是一个个木桩,塔身全是黄土,垒在青砖基座上。
夕阳西下,朔风凛冽,整个塔群十分凄凉。
有一座塔显得比较完整,大概是修建年代比较近吧。
好在塔身有碑,移步一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 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
王圆??既是小个子,又是小人物。
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随处可以见到的一个中国平民。
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在甘肃当过兵,后来为了谋生做了道士。
几经转折,当了敦煌莫高窟的家。
莫高窟以佛教文化为主,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当家?中国的民间信仰本来就是羼杂互融的,王圆??几乎是个文盲,对道教并不专精,对佛教也不抵拒,却会主持宗教仪式,又会化缘募款,由他来管管这一片冷窟荒庙,也算正常。
但是,世间很多看起来很正常的现象常常掩盖着一个可怕的黑洞。
莫高窟的惊人蕴藏,使王圆??这个守护者与守护对象之间产生了文化等级上的巨大的落差。
这个落差,就是黑洞。
我曾读到潘?e兹先生和其他敦煌学专家写的一些书,其中记述了王道士的日常生活。
他经常出去化缘,得到一些钱后,就找来一些很不高明的当地工匠,先用草刷蘸上石灰把精美的古代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