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关灯
    好像是北京东交民巷外国使馆里的一个决定,立即刺痛了一个庞大机体的神经系统。

    于是,西北沙漠中一个洞穴的门,霎时打开了。

     更巧的是,仅仅在几个月前,甲骨文也被发现了。

     我想,藏经洞与甲骨文一样,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

    因此,必须猛然出现在这个民族即将失去自信的时刻。

     即使是巧合,也是一种伟大的巧合。

     遗憾的是,中国学者不能像解读甲骨文一样解读藏经洞了,因为那里的经卷已被悄悄转移。

     三 产生这个结果,是因为莫高窟里三个男人的见面。

     第一个就是“主人”王圆??,不多说了。

     第二个是匈牙利人斯坦因,刚加入英国籍不久,此时受印度政府和大英博物馆指派,到中国的西北地区考古。

    他博学、刻苦、机敏、能干,其考古专业水准堪称世界一流,却又具有一个殖民主义者的文化傲慢。

    他精通七八种语言,却不懂中文,因此引出了第三个人――翻译蒋孝琬。

     蒋孝琬长得清瘦文弱,湖南湘阴人。

    这个人是中国十九世纪后期出现的买办群体中的一个。

    这个群体在沟通两种文明的过程中常常备受心灵煎熬,又两面不讨好。

    我一直建议艺术家们在表现中国近代题材的时候不要放过这种桥梁式的悲剧性典范。

    但是,蒋孝琬好像是这个群体中的异类,他几乎没有感受任何心灵煎熬。

     斯坦因到达新疆喀什时,发现聚集在那里的外国考古学家们有一个共识,就是千万不要与中国学者合作。

    理由是,中国学者一到关键时刻,例如,在关及文物所有权的当口上,总会在心底产生“华夷之防”的敏感,给外国人带来种种阻碍。

    但是,蒋孝琬完全不是这样,那些外国人告诉斯坦因:“你只要带上了他,敦煌的事情一定成功。

    ” 事实果然如此。

    从喀什到敦煌的漫长路途上,蒋孝琬一直在给斯坦因讲述中国官场和中国民间的行事方式。

    到了莫高窟,所有联络、刺探、劝说王圆??的事,都是蒋孝琬在做。

     王圆??从一开始,就对斯坦因抱着一种警惕、躲闪、拒绝的态度。

    蒋孝琬蒙骗他说,斯坦因从印度过来,是要把当年玄奘取来的经送回原处去,为此还愿意付一些钱。

     王圆??像很多中国平民一样,对《西游记》里的西天取经故事既熟悉又崇拜,听蒋孝琬绘声绘色地一说,又看到斯坦因神情庄严地一次次焚香拜佛,竟然心有所动。

    因此,当蒋孝琬提出要先“借”几个“样本”看看时,王圆??虽然迟疑、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