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关灯
    抽完烟,两人起身,向山南镇走去。

    一步一步,踏得散散的。

    他们又去建造一座新的牌坊。

     三 潘木公坐下抽烟的地方不远处,有一个破败的小院子。

    外墙是泥砌的,已经多处坍塌。

    屋子顶上,长着杂草。

    那是一个废弃的尼姑庵。

     听老人说,尼姑庵曾经很兴盛,后来随着尼姑减少,渐渐冷清。

    两年前,最后一个尼姑难以为生,也走了。

    到哪里去了,谁也不知道。

     听老人说,原来尼姑庵的兴盛,不完全是因为香客。

    那些尼姑实在太好看了,不知道从哪里来的。

    走了一个又来一个,来了一个又走一个,村民都轮着看。

    上街赶集,都要弯到尼姑庵里来看一看。

    一些地痞、懒汉,大半天就赖在那里了。

    因此当时传言,那些尼姑,就是被他们的贼眼粗话气走的。

     (重要提示:如果书友们打不开qisuwang.com老域名,可以通过访问qisuwang.cc备用域名访问本站。

    ) 离尼姑庵一箭之遥的西北边,是吴山庙,那里来过不少和尚。

    和尚和尼姑虽然同属佛教,但互相从不来往。

    村民知道,那是怕招来闲话。

    佛门清规,到了那么荒僻的地方也没有松弛。

    吴山庙每天都会聚集四乡八邻大量念佛的婆婆和婶婶,因此算得上是一个“旺庙”。

    庙里有两个外地来的老和尚,带着两个小和尚。

    还有一个本地的庙祝,管零碎杂务。

    两个大和尚一胖一瘦,瘦的那个是“当家和尚”,法号“醒禅”,据他自己说,来自甘肃一个叫武威的地方。

     与尼姑庵坍塌的泥墙不同,吴山庙的黄墙前年刚刷过,显得比较精神。

    泥墙、黄墙,再加上那些牌坊的白石、青石,几种颜色,标示着乡人们的公共去处。

    此刻,只有黄墙最热闹,最通俗。

    其他几种颜色,太深奥了。

     四 尼姑庵有了动静。

     两个年轻女子,由乡长陪着,向那条小路走去。

    他们前面,村长领着两个年轻农民,撩拨开齐膝的苇草,算是开路。

    那两个年轻农民边上,还有一个挑工,挑着两个大箱子。

    这两个大箱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