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关灯
小
中
大
由于辞得干净,我走得很远很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这是我碰到最多的提问。
我回答:“没有两者。
路,就是书。
” 从学术上说,我是从文本文化走向了生态文化。
我的生态文化,也可算之为山河文化。
我在山河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
二 那么,就让我们简单扫描一下中华文化的生存状态。
地球,这个在银河系中几乎找也找不到的小颗粒,十分之七是海洋,十分之三是陆地。
在一块块陆地中,最大的一块是欧亚陆地。
在这块陆地东边,有一个山隔海围的所在,那就是中国。
中国这地方,东部是大海,西北部是沙漠,从西到西南,则是高原。
光这么说还显得平常,因此,必须立即说明,大海是太平洋,沙漠不止一个,都很大,而高原则是世界屋脊。
那就是说,这是一片被严严实实“封”住了的土地。
在古代,那样的海是无法横渡的,那样的山是没人攀越的,那样的沙漠是难于穿行的。
结果,这地方就产生了一种“隔绝机制”。
幸亏,它地盘不小,有很多山,很多河,很多平原,很多沼泽。
人们安于一隅,傍水而居,男耕女织,春种秋收,这就是多数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这种生存状态又被说成“靠天吃饭”。
一个“天”字,就包括了气温、气候、降水量以及与之相关的种种自然灾害。
“天”怎么样?从中国最近的五千年来说,开头一直温暖,延续到殷商。
西周冷了,到春秋、战国回暖,秦汉也比较暖。
三国渐冷,西晋、东晋很冷。
南北朝又回暖,暖到隋、唐、五代。
北宋后期降温,南宋很冷,近元又暖。
明、清两代,都比较冷,直到民国,温度上去一点,也不多。
气候的温度,或多或少也变成了历史的温度。
我在《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著 )上找到一幅气温变化曲线图,据注释,此图采自于《中国文化地理》(王会昌著 )。
这幅曲线图把气温和朝代连在一起,让人联想起一次次无奈迁徙,一次次草衰风狂,一次次生态战争,一次次荒野开拓,一次次炊烟新起…… 我相信,不管说大说小,生态原因都是历史的第一手指。
即便从最小的角度看,那些著名战争的胜败,其实都与历史学家所强调的将士多寡、君主贤愚,帷幄谋略关系不大。
根据传说资料,黄帝能够战胜蚩尤,主要是气候原因。
说近一点,诸葛亮的最大亮点,便是“借东风”,由预测气候而决定了赤壁之战。
成吉思汗纵横天下,他的谋士耶律楚材也是凭着准确的气候预测而取得了最高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这是我碰到最多的提问。
我回答:“没有两者。
路,就是书。
” 从学术上说,我是从文本文化走向了生态文化。
我的生态文化,也可算之为山河文化。
我在山河间找路,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颗星球的嶙峋一角。
二 那么,就让我们简单扫描一下中华文化的生存状态。
地球,这个在银河系中几乎找也找不到的小颗粒,十分之七是海洋,十分之三是陆地。
在一块块陆地中,最大的一块是欧亚陆地。
在这块陆地东边,有一个山隔海围的所在,那就是中国。
中国这地方,东部是大海,西北部是沙漠,从西到西南,则是高原。
光这么说还显得平常,因此,必须立即说明,大海是太平洋,沙漠不止一个,都很大,而高原则是世界屋脊。
那就是说,这是一片被严严实实“封”住了的土地。
在古代,那样的海是无法横渡的,那样的山是没人攀越的,那样的沙漠是难于穿行的。
结果,这地方就产生了一种“隔绝机制”。
幸亏,它地盘不小,有很多山,很多河,很多平原,很多沼泽。
人们安于一隅,傍水而居,男耕女织,春种秋收,这就是多数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这种生存状态又被说成“靠天吃饭”。
一个“天”字,就包括了气温、气候、降水量以及与之相关的种种自然灾害。
“天”怎么样?从中国最近的五千年来说,开头一直温暖,延续到殷商。
西周冷了,到春秋、战国回暖,秦汉也比较暖。
三国渐冷,西晋、东晋很冷。
南北朝又回暖,暖到隋、唐、五代。
北宋后期降温,南宋很冷,近元又暖。
明、清两代,都比较冷,直到民国,温度上去一点,也不多。
气候的温度,或多或少也变成了历史的温度。
我在《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著 )上找到一幅气温变化曲线图,据注释,此图采自于《中国文化地理》(王会昌著 )。
这幅曲线图把气温和朝代连在一起,让人联想起一次次无奈迁徙,一次次草衰风狂,一次次生态战争,一次次荒野开拓,一次次炊烟新起…… 我相信,不管说大说小,生态原因都是历史的第一手指。
即便从最小的角度看,那些著名战争的胜败,其实都与历史学家所强调的将士多寡、君主贤愚,帷幄谋略关系不大。
根据传说资料,黄帝能够战胜蚩尤,主要是气候原因。
说近一点,诸葛亮的最大亮点,便是“借东风”,由预测气候而决定了赤壁之战。
成吉思汗纵横天下,他的谋士耶律楚材也是凭着准确的气候预测而取得了最高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