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关灯
小
中
大
统汉族学者的说法,那是边缘地带、塞外地带,甚至干脆说是“无文地带”。
他们错了,因为最重大的文化现象,都产生于异态对接之中。
小文在他们身边,大文在远方旷野。
我的生命起点,出现在长江流域;我的文化基础,倚重于黄河流域。
过了很久才发现,我的远年故乡,应该在甘肃武威,也就在四百毫米降雨量分界线外侧。
这一来,这三条天地之线,也成了我自己的生命线。
恍然大悟,原来从祖辈开始,就是一队生态流浪者。
我怎么会那么决绝地辞职远行到甘肃高原,以“文化苦旅”来延续千百年的生态流浪?似乎是冥冥中的安排。
五 踏遍了中国文化的一条条天地之线,容易为中华文明产生一点遗憾,那就是对海洋文明的疏离。
黄河、长江是农耕文明的杰出代表,长城代表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隔墙对话”,而海洋文明,则始终未能成为主角。
这一点,一直成为某些中国评论者的批判热点。
他们赞颂古希腊、古罗马的海上战迹,羡慕地理大发现之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的海洋霸权,嘲笑中国对此完全漠然,直至十九世纪在诸多海上侵略者面前屡屡惨败。
这种批判忽视了一个宏观前提:地球不存在一种“全能文化”。
中国在封闭环境中埋头耕作,自给自足,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对外远征掳掠。
但是对内,却需要对辽阔的黄河、长江流域进行统一治理,以免不同河段间在灌溉和防灾上的互戕。
这种农耕生态沉淀成了一种文化心理,追求稳定、统一、保守、集权,即使拥有了郑和这样的航海技术,也无心海洋战略。
是的,中国有太多太多的缺点,但是如果从远处看地球,却会发现蚁蝼般的人群在不大的星球上跨海侵害同类,是多么无聊。
相比之下,中
他们错了,因为最重大的文化现象,都产生于异态对接之中。
小文在他们身边,大文在远方旷野。
我的生命起点,出现在长江流域;我的文化基础,倚重于黄河流域。
过了很久才发现,我的远年故乡,应该在甘肃武威,也就在四百毫米降雨量分界线外侧。
这一来,这三条天地之线,也成了我自己的生命线。
恍然大悟,原来从祖辈开始,就是一队生态流浪者。
我怎么会那么决绝地辞职远行到甘肃高原,以“文化苦旅”来延续千百年的生态流浪?似乎是冥冥中的安排。
五 踏遍了中国文化的一条条天地之线,容易为中华文明产生一点遗憾,那就是对海洋文明的疏离。
黄河、长江是农耕文明的杰出代表,长城代表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隔墙对话”,而海洋文明,则始终未能成为主角。
这一点,一直成为某些中国评论者的批判热点。
他们赞颂古希腊、古罗马的海上战迹,羡慕地理大发现之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的海洋霸权,嘲笑中国对此完全漠然,直至十九世纪在诸多海上侵略者面前屡屡惨败。
这种批判忽视了一个宏观前提:地球不存在一种“全能文化”。
中国在封闭环境中埋头耕作,自给自足,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对外远征掳掠。
但是对内,却需要对辽阔的黄河、长江流域进行统一治理,以免不同河段间在灌溉和防灾上的互戕。
这种农耕生态沉淀成了一种文化心理,追求稳定、统一、保守、集权,即使拥有了郑和这样的航海技术,也无心海洋战略。
是的,中国有太多太多的缺点,但是如果从远处看地球,却会发现蚁蝼般的人群在不大的星球上跨海侵害同类,是多么无聊。
相比之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