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关灯
一家三口到了拆迁村,打谷场旁的树下坐了许多村民。

     看到他们来了,之前就吃过花甲好滋味的人立刻过来买。

     张招娣向他们介绍卤花生和生蚝。

     卤花生是下酒菜,价格不贵,普通人都能吃得起,就更不用说这些拆迁户了。

     当即就有人买了卤花生,也不拿回家,而是直接走到树下跟其他人一起分着吃。

     一个长相富态的中年妇女没有离开,看着这么大的生蚝,笑眯眯问,“你家生蚝好吃吗?这东西不是谁弄都好吃的。

    以前我买过,生蚝弄得难吃死了。

    里面净是沙子。

    ” 张招娣脸上全是笑容,自信满满,“您就放心吧,我们家的生蚝外面刷得干干净净。

    不信,您自己瞧。

    ” 打开盖子,生蚝桶里的水清澈照人。

    没有沙子,她顿时来了兴致,想到以前在大酒店吃过的生蚝,馋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好奇问,“怎么卖?” “一个两块钱。

    ” 她说完,旁边就有人惊叫出声,“我的天爷,两块钱?这么贵?我在菜市场买的生蚝一斤才五毛钱。

    ” 其他人没吃过,听到这话,脸色都不好看了。

    虽然他们有钱,但也不是冤大头,赶着吃亏上当。

     苏以沫见事态不好,立刻道,“您那是小生蚝。

    个头越小,价格越便宜。

    您买的那种小生蚝批发价才三毛,里面的肉太小,您吃的可都是壳。

    不划算。

    这种大的生蚝,里面全是肉。

    ” 中年妇女倒也不觉得贵,但她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那我先买一个。

    要是不好吃,我也就亏两块钱。

    ” 其他人眼巴巴看着她。

     张招娣刚刚一直悬着一颗心,听到这话立刻拿了一个生蚝上锅蒸。

     至于蒜蓉酱,昨天买了一袋大蒜,丈夫早上给炒好了酱。

     生蚝蒸出锅,张招娣拿了刀将生蚝放进冷水里过一遍,让它不那么烫,再将它掰开,往里面夹了半勺蒜蓉酱,又拿了一次性筷子递给中年妇女。

     中年妇女接过生蚝,壳子微微有些发烫,是人体能接受的程度,她小心翼翼将生蚝肉送入口中,其他人都等着她答复。

     为什么大家要等她点评呢。

    看中年妇女这一身胖肉就知道她对美食很有研究。

     之前村里的日子不好过,家家户户都是靠着种地养活孩子,日子难免过得抠搜。

    许多人家都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中年妇女在城里有关系,她有工作,再加上只生了一个孩子,日子过得还算不错。

     她也是村里公认最能吃的人。

     她尝了一口,先是一愣,随后惬意地眯了眯眼,“好家伙!” 其他人舔了舔嘴唇,“好吃么?” 中年妇女没顾得上回答其他人问题,当即冲张招娣道,“给我来二十个!”觉得二十个太少,“不!给我来三十个。

    我要带回家给我家秀秀吃。

    她刚考完试,得补补脑子。

    听说生蚝最有营养了。

    ” 一听说有营养,其他人立刻跟风,“我也要五个。

    ” “我要十个。

    ” 连秀秀妈都说好吃,这个肯定错不了。

     蒸完后,大家馋得不行,立刻让张招娣当场给他们掰开,想要尝尝味儿。

     这一尝,味道果然如秀秀妈说得那般鲜美,跟花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味道,很鲜,咬起来像牛奶一样顺滑。

     这些穷了半辈子的人有钱之后,吃的都是大鱼大肉,还是头一回吃到这么鲜的生蚝,不少人爱上这种味道,欲罢不能,“好吃。

    我再要十个。

    ” “我也再加十个。

    ” 张招娣喜得眉开眼笑,连连点头,“好好好,还有谁要吗?我一锅全给蒸了。

    ” 当即有人举手,“我也要十个。

    ” “我要二十个!” 张招娣没想到她带的八十斤生蚝会卖得这么快,才中午就全部卖完了。

     生蚝蒸起来很快,三分钟就可以,一锅可以蒸二三十个。

    而爆炒花甲又是炒又是焖,需要五到八分钟,一锅最多炒两份,赚的自然不如生蚝多。

     张招娣觉得自己胆子还是太小了,跟丈夫咬耳朵,“早知道我应该多批发点生蚝的。

    ” 主要是生蚝价格太贵,她担心没人买,回头砸手里。

    没想到这些人眼睛都不眨一下,说买就买。

    一次能买二十个。

    太有钱了。

     下午两点,村民们陆陆续续回家吃饭,树下渐渐没人了。

     张招娣炒了两斤花甲,一家三口在树下,吃着馒头,填饱肚子。

     苏爱国惦记路旁的花生,跟村民询问村长家的位置,手里拎着媳妇刚刚炒好的两斤花甲,登门拜访。

     苏以沫和张招娣在树底下等他。

     明天他们还要来这边卖花甲,张招娣当即表示,“明天我要多进点生蚝。

    一百五十斤,你觉得怎么样?” 苏以沫点头,“成啊。

    ” 没过多久,苏爱国就回来了,他手里还拿了一个三齿钉耙,这种可以用来刨花生。

     苏以沫已经很多年没见过这种农具了,小时候她经常要跟着父母一块下地干农活。

    对三齿钉耙再熟悉不过。

     张招娣疑惑看着他,“你拿这个干什么?” 她是想买花生,但是没想帮人家收花生啊? “这块地的主人搬到城里去了,就没怎么管过花生地,地就荒下来了。

    野草太多,花生长得不行。

    所以他们也没空回来收花生。

    村长帮我打了电话,对方说谁想收花生谁就去。

    我就跟村长借了这工具。

    现在天热,我和女儿正好去收花生。

    要是等下午,太阳下去,肯定不少人跟着抢花生。

    ”